3/19,20 新加坡亂走兩天有感

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

新加坡是個很小的地方,台灣是他的六十倍大。
到了澳洲,經過泰國,最後到了新加坡,有種往現代化邁進的感覺。
這幾天,走了China Town, Little India, 以及 Kampong Glam,
有驚奇,也有混亂。

這兩天,最覺得有意義的地方是新加坡的城市展覽館,在這邊得到了很多有關於新加坡的知識,像是歷史發展、都市現況、都市計畫、未來展望等等。新加坡真的是一個很適合生活、居住、工作的城市。
看著新加坡對於其都市的計畫,也有種佩服的感覺,他們真的是很用心建立這個國家,將國家分為主要四區,分別在居住、工作、休閒三個面相上各自平衡發展,也向居民以及外來客訴說著未來新加坡的發展方向。不管是真的或是做好看的,我覺得都不錯。

再來是街上的人,不知道是不是新加坡太小的關係,或是真的無視於金融風暴,我想金融危機對新加坡應該還有點影響,為什麼說應該?因為在Weekdays,從早上8點開始,一直到晚上11點,每個百貨公司裡面都是人,恐怖的多,街上都是人,也是恐怖的多,每個人都在百貨公司買東西,提著大包小包的,我特地看了一下,其中當然不乏名牌,而不是只有H&M那類相對便宜的品牌。(另一點,我的日本室友說了一句話,他看到了那麼多人第一個感覺是,他們都不用上班嗎?)

街上無論是哪條街,都在叮叮咚咚的蓋房子,有些在蓋百貨公司,有些在蓋辦公大樓,有些在擴建市場,有些在蓋住宅區,無論什麼地方都可以看到這種生氣蓬勃的痕跡,城市有在成長變化。


再來就是覺得混亂的地方,

第一是建築物,第一眼到了China Town的感覺不太好,有一種很假的感覺。也許是Chian Town捷運站一出來,進入眼睛的竟然是China Town購物街,所形成的第一印象。
China Town的建築物,除了街上掛的紅燈籠之外,沒有一點傳統建築的感覺,也許只要街上掛了紅燈籠就會給外國人一種到了中國的感覺,在走了幾條街,的確還是有看到一些比較中國風的建築,不過就跟蘇州博物館給人的感覺一樣,利用了現代化的建築材料及其流暢的外型,似乎少了一點中國建築的感覺。
Little India,Kampong Glam一個分別代表了印度人以及馬來人的地區,因為我對於這兩者的建築風格以及用色不熟悉,所以就沒辦法說什麼。
ps. 在新加坡城市展覽館中說明,他們特地了保存了各民族的傳統歷史建築,而不將之拆除。


第二是路上的路標,在中國城,所有的路標都有兩種文字,一是英文另一就是中文,可是中文又不是音譯過去的,像是China Town(牛車水),Smith St(史密斯街,這個有音到),Temple st(登婆街),
Pagota st(寶塔街),有時候是音譯,有時候又不是,所以很容易混亂,奇怪的是新加坡人統一用英文來說街名,那中文? 是用來幹麼的?
在Little India,就換過來了一是英文另一就是阿拉伯文。

第三是語言,新加坡人大多數用英文溝通,有些人會用中文溝通,更妙的是你還可以聽到一種對話,「I think the boss is so mean, 阿」「對阿,我也這樣覺得」一個用英文說另一個用中文回答的囧況,尤其新加坡人說話喜歡在英文句子的最後加上「阿」做
結尾。真的感覺很奇怪,就真的跟小孩不笨裡面演得一樣,真的是一點都不誇張。
ps. 不過說真的,因為新加坡人可以說英文又可以說中文的情況底下,真的很吃香,畢竟英語系國家的人幾乎沒有口音障礙,而說中文的人,當然,就算你的音奇怪一點我們還是可以聽得懂。

第四是宗教,你可以在同一條街上,看到中國的寺廟,回教的寺廟,印度教的寺廟,無論是在China Town或是Kampong Glam,都可以發現這種情形,有點奇怪。
ps. 這點一個American Muslim也說出了一樣的看法,尤其在參觀回教寺廟之後,從他的圍牆中看出去竟然是印度教寺廟的屋頂跟佛教寺廟的屋頂,看到這種情形,說真的有點有趣,但這也代表了新加坡各種宗教間對於彼此都有著及大的包容性。

1 意見:

shin 提到...

你真的很用心體驗每個城市=)